聚全球资源托举学生,坚持办教育出得去更要回得来,北京王府学校不一般
来源:北京王府学校
时间:2021-11-01
“是学生本身定义了一所学校的价值”。透过学子故事,我们能更加立体地认识一所好学校,更加直观地看见它的教育成果。
正值金秋,专注国际教育的自媒体“爸爸真棒”走进我校,对话不同时期毕业的王府学子,回看25年办学历程,近距离观察王府25载育人硕果。
中国的国际化学校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这个问题大概由毕业生来回答最合适不过。
不久前,在参加北京王府学校25周年校庆时,我被一个画面深深击中:
一群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年龄的毕业生聚在一起,手里拿着属于自己毕业年份的牌子,热火朝天地分享着彼此的“王府记忆”。
北京王府学校王广发总校长探访时,不仅能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还能回想起一两则当年的“事迹”,而他们则亲切地称呼他为“发哥”。
△总校长和历届王府学子齐聚一堂,共庆母校25周年华诞
“我走过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好像无论到哪里都能找到王府的朋友,王府永远是你最有力的back up(支持)。”
“即便上了大学,乃至毕业工作,王府都一直在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而我绝不是个例。”
“如果不是王府,我可能还背着‘坏孩子’的标签,是老师让我意识到,我只是与众不同。”
“我已经给母校发了求职信,希望毕业后有机会再次成为王府的一员。”
“当然,我学有所成后一定会回国。”
这些是我在采访王府的毕业生时,最感慨的几个瞬间,也让我对文章开始的问题有了一个解答,其实早在25年前,王府的创校手册上就已经写好,“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精英领袖人才”。
25年后,4位不同时期毕业,目前身处不同国家的王府学生用他们“近乎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是学生本身定义了一所学校的价值”。
这四位同学分别是:
2010届李硕,毕业于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
2014届Elva,毕业于帕森斯设计学院;
2016届王涵荦,哥伦比亚大学在读;
2019届赵沐阳,圣安德鲁斯大学在读。
△北京王府学校25周年庆典现场
#01
在外交官“扎堆”的学校,
我们需要怎样的国际视野?
当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原公使衔参赞、教育部国际司原司长岑建君先生拉着我热情地讨论“英语是否该改为选修”这一话题时,我的内心是惶恐的。
我从来没想过,在一所国际化学校的周年庆上,会遇到数十位大使级的外交官,他们讨论的不仅是“外交使命”和“责任担当”,更关注台下数千名中小学生如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出色的外交素养和才能。
△第六届“新聚合”国际教育高峰论坛,大使论坛
而这正是王府学生的日常,视野和格局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形成。
14年前(2007年),休学一年的李硕从北京一所著名公立学校转到王府读高一,在他记忆里,“1.0版本”的王府还是一片白色,而他也像一张被折过的白纸,等待抚平,等待书写。
和很多少年一样,李硕热爱艺术、喜欢文学,他为人和善,说话温和,总是慢条斯理,很少有情绪化的一面,然而这却成了他在之前的学校遭受“校园暴力”的原因。
“一些男同学认为我缺少阳刚的一面,这让我度过了一段灰色的时光。”那时的他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会直面内心的“创伤”,带着联合国的视野,去关怀和帮助无数遭受暴力甚至无意中施加暴力的孩子,重塑青少年的性别身份和性别认同。
李硕在王府推动的项目叫“创建和谐性别关系青年领导力”。而最早推动这一切发生的正是北京王府学校总校长。
△北京王府学校王广发总校长
李硕还记得,在王府就读的最初,他就受到了“发哥”的“关照”,因为出色的英语表现,王广发校长大胆起用他作为自己的同声传译,出现在各大重要场合——高二参加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北京的会议,高三参加商务部21世纪研究院在北京智库举办的论坛等等。
在每一个场合,“发哥”都会热情而骄傲地向大家介绍“这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这对李硕是莫大的认可也是巨大的挑战。
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他不断地强化自己在语言、礼仪方面的素养,同时也像与会的参与者一样努力研究每一个议题,“我对国际事务的关心,就是在那时埋下的种子。”
△李硕在“推动性别平等·培养国际理解力”2019青少年领袖特训营开营仪式上
同样受益于王府“国际化视野”的还有2011年入学的江苏女孩Elva。
在高二上半年,正值标化考试及申请的紧要关头,Elva有幸入选了为期一周的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和杜克大学合办的“杜克-北卡中美领袖峰会”,以及半学期去西雅图的交换生项目。
“当时班主任杨老师鼓励我说,在学校耽误的课程能够补回来,但这么特殊的经历错过可就太可惜了。”
那半学期的西雅图交换,彻底打开了Elva的视野,让她看到了美国的生活、学习方式。因为会打篮球,她还代表西雅图的学校参加了美国的校际比赛,这段经历也为她日后申请学校增色不少。
北卡峰会更是帮她确立了人生目标:“成为像这里的学长、学姐一样有个人魅力的人。”在接待她的学长当中,就有当时在北卡教堂山分校就读的李硕。
视频中,2021年毕业被康奈尔大学录取的王君然,也同样受益于在王府就读期间自由的学风和开阔的视野。在求学过程中,她大胆参加了哈佛峰会、耶鲁夏校,同时还是全美演讲与辩论联盟(NSDA)的优秀辩手,这些都为她日后拿到藤校的录取做出了良好的铺垫。
△2020年9月,北京王府学校总校长邀请外交官罗林泉大使亲临学校做外交礼仪讲座
李硕还记得,在入学初总校长就在开学典礼上提到,王府要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既要有学术能力,又需要有对国际事务的领悟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一门以上的语言能力。这些优秀的人才,不仅要在境外成才,更要把所学带回中国,帮助中国的发展。
所以毕业后,李硕参与到了联合国妇女署的工作,并在北京王府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带领学弟学妹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支持性别平等,打破性别偏见,反对性别暴力。
受到他的感召,后来的王府学弟、17岁的赵鹏,在2019年4月作为中国的青年代表站在了联合国的讲台,围绕“赋权、包容和平等”的议题,深入探讨青年一代在推动实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奋斗目标,当年和他同台的还有易烊千玺。
#02
学生不仅要会学习,
还要学会做人
王涵荦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她的父母甚至祖父母都是清华毕业的。清华世家,让她无形中背负了极大的压力,重压之下,叛逆成了她选择的“出路”。
“那时的我有很强的胜负欲,急需要证明自己也有闪光的地方。”
2012年,王涵荦刚一入读王府就与同学发生了冲突,她的老师并没有批评指责,而是在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后,选择站在她的角度思考, “庄老师跟我说,你不是一个坏孩子,你只是与众不同,你有非常突出的特长,为什么不展现出来呢?”
因为从小“不受管教”,王涵荦可以尽情看美剧,练就了极佳的英语口语,那一年庄老师就把接待外国教师团的任务交代给了她。不仅在学校要负责解答外教们的疑惑,在校外还要“尽地主之谊”带他们游览北京。
这段经历给了王涵荦极大的信心,“我觉得我的英语被认可了,我为什么不能学别的东西,我又不是笨。”
△王涵荦在王府读书期间也曾赴美交换留学,图中是她与交换家庭在迪士尼游玩的照片
在接下来的求学生涯里,王涵荦充分利用王府的教学资源,像海绵一样高效学习,最终获得了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offer。“记得我拿到offer的那一天,我妈激动地说,真没想到你还能考上大学。”
然而对于王涵荦而言,被王府点燃求学之路才刚刚开始,本科毕业后她又得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如今正在哥大攻读硕士学位。
△王涵荦一直保存着这张总校长在毕业典礼上为其拨穗的合影
和王涵荦正好相反,2016年入读的赵沐阳性格内向,用今天的话来描述,大概属于“社恐”的类型。
刚一入学,班主任丁老师就注意到了他的“问题”。与其枯燥地说教,不如在实践中让学生领会什么叫“在王府,学生不仅要懂得学习,还要学会如何做人。”
于是,在高一学前新生的暑假营地里,丁老师给赵沐阳安排了一个助教的角色。不仅要照顾未入学的学弟、学妹的日常起居,还要帮他们安排课外活动,必要时还要解答他们的心理问题。
“我对一个名叫Snake的孩子印象特别深,他就像我一样和别人格格不入,通过帮助像他一样的孩子融入集体,我也慢慢发生了转变。”
在之后的学习中,赵沐阳不再闷头自学,而是积极融入集体,并在良性的竞争中不断突破,完成了几项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数学竞赛。
度过性格这一关对于赵沐阳而言其实挺难的,用他的话说,“就相当于提前把一些将来要吃的亏,提到高中来了。”然而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恐怕就没有他后来面试大学时的顺利通过。
那一年,赵沐阳中意的圣安德鲁斯大学要求面试,原本“社恐”的他,在王府为他寻找的一位英国博士学长的帮助下,顺利通过三轮面试。
“我记得当时面试官给了我一支钢笔,问我如果钢笔里面全是反物质会怎么样?“所有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既考察了基础是否扎实,又考察了想象力。这些显然都不是死读书能够获得的能力。
如今,王涵荦即将哥大研究生毕业,因为受到庄老师当年的“点拨”,她燃起了教书育人的热情,在大二暑假,她联系庄老师回到王府做夏令营的实习助教,像赵沐阳一样帮助准高一新生们了解王府,熟悉国际化课程。
她说,“我能读书读到这么远,和王府的认可有着密切关联,如果未来能回到母校,再发生一些关联,将是让我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毕业之前,她也正式向母校递交了求职信。
#03
“王府永远是你最有力的back up(支持)!”
当我们谈论一个学校的资源有多好时,我们多半只是说它在校内建设的部分,很少有人还会提及毕业之后。
王府的情况则不然。25年的发展中,总校长凭借出色的国际事务能力,在全世界许多大学、高校都铺设了产学研合作,建立了密切的互动往来。
例如,王府学校在美国北卡和波士顿、法国巴黎、英国伦敦都设有办事处,负责联络及处理校友相关事务。
这让王府学子即便是走出校门,也依然能够感受到母校强大的支持。
李硕早在10多年前就受益于此。
就读北卡教堂山学校时,王府学校与北卡州政府开展合作,不仅设有自己的办公室,同时还组织了教师交流、学生交流以及各种项目峰会。
这就为当时学习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他提供了绝佳的资源,为其以后进入联合国工作,致力于进一步推动全球化打下了伏笔。
遍布世界的校友本身也是王府学子绝佳的社会资源。“我旅行了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到哪里都能遇到王府的朋友,就感觉王府永远是你最有力的back up(支持)。”Elva说。
在之后的求学经历当中,Elva在当年一块参与学生工作的学姐的协助下,完成了从马里兰大学商科专业,到全美排名第一的艺术院校帕森斯读研的转变。她也同样给了学弟学妹们许多关于择校、选专业以及生活方面的一手经验。
如今,她从学校毕业回到北京,和另外一个王府毕业的朋友合伙策划一个艺术相关的商业项目,“当年我们都觉得王府分配宿舍是‘玄学’,它怎么就能把4个性格相似,作息一致,又都有相通兴趣的人分到一起呢?”
那种从16、7岁起,就看着彼此长大,目睹三观的建立,互相帮助成长起来的情谊,构筑了王府学子温情的底色。
王府给了学子们一份承诺,这是关于终生学习、关于回馈和奉献,也是对祖国和世界的承诺。对于许多人而言,这份承诺不仅贯穿学生生涯,更伴随了他们的一生。世界各地的王府学子正在将这份承诺传递下去,并走得更远。
更多北京国际学校资讯,可以到本网站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