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春季防疫“巩固战”,我们如何应对?——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来源: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时间:2020-04-15
前不久,北京市启动第32个爱国卫生月活动。
步入四月中旬,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明显好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此情此景令人欣慰;但另一方面,我们仍不能在近期放松警惕。这不仅仅是因为当前国外疫情严重且仍存在一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也是因为随着春季的来临,各种传染病也在悄悄复苏,给我们带来潜在的风险。
“防疫有我,爱卫同行”
家庭中,同学们和家人如何做好个人防护,预防当前各类疾病?
校园里,为将来大家安心返校做准备,我们又采取了哪些有力的卫生措施?
日常习惯方面,爱国卫生活动又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本期推送,让我们在校医室余方琴大夫的指引下,一起找到健康的答案。
个人卫生,我们不松懈
关于个人和家庭的日常卫生,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余大夫叮嘱同学们: 国内疫情虽有所缓解,但国外疫情严重,尚存一部分无症状携带者,同学们仍要注意坚持。做到以下这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有效防疫:
勤洗手
需洗手情况:
①传递文件前后
②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③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
④吃饭前
⑤上厕所后
⑥手脏时
⑦在接触他人后
⑧接触过动物之后
⑨外出回来后
戴口罩,少聚集
出门佩戴口罩有多重要?看看使用过的口罩放大1000倍后的图片,就该知道如果没有口罩,该有多少污染物进入我们的呼吸道了。
同时还需注意,即使戴着口罩,我们也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以降低感染风险;如果无法避免要去人员相对密集的公共场所,也要注意防护,不轻易摘下口罩,不随意进食。
勤消毒,多通风
保持一个卫生的环境非常重要。我们要做到勤换衣、生活用品如毛巾、餐具等应定期消毒。
要分餐,用公筷
我们传统的就餐习惯隐含着交叉感染的风险。在这里倡议大家,和家人、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尽量分餐,且使用公筷。公筷的使用非常简单,但却可以有效避免聚餐时的交叉感染。
常见传染病:有症状,要就医
众所周知,接种疫苗是预防常见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而一旦我们有发热、咳嗽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就医时应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在这里为大家列出几种常见的春季传染病信息:
一、流行性感冒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潜伏期:1~3天
主要症状:急性发病,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发热可持续2~3天;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常有咽痛、干咳,鼻塞、流涕等症状;重度可出现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肌炎、脑膜炎、休克等并发症,更严重会致死。
二、流行性腮腺炎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
潜伏期:8~30天
主要症状:急性起病,发热伴畏寒(体温≥39℃),也有咽痛、头痛、肌痛、恶心、呕吐、食欲不佳、全身不适等症状;数小时腮腺肿痛,症状明显,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发亮不发红,有轻触痛,张口、咀嚼食物(尤其是酸性食物)会疼痛加剧。
三、水痘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潜伏期:10~21天
主要症状:早期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咽痛、食欲下降等前驱症状;皮疹首先出现在头部和躯干,逐渐波及四肢,初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并发展为疱疹。疱疹后1~2天,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周围皮肤红晕消失,再经数日痂皮脱落;同一部位常可见斑丘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如不出现并发症,可在2周左右自愈。
四、麻疹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潜伏期:6~18天
主要症状:发热、红色斑丘疹,并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肺炎等。
五、猩红热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潜伏期:1~7天
主要症状: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六、手足口病
潜伏期:2~10天
主要症状:发病急,出现发热、咳嗽、流涕、恶心、呕吐、口痛、厌食、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臂、腿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并发症。
勤锻炼,均膳食
增强抵抗力,是我们预防疾病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再次提醒大家膳食均衡、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相信大家这段时间都做得很棒,一定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