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银海学校国际部视点 | 浅谈对艺术教育的理解
来源:青岛银海学校国际部
时间:2020-08-24
浅谈对艺术教育的理解
疫情期间,我们将青岛银海学校国际部装扮成了美术馆
艺术教育和艺术教学是两个概念,侧重点有所不同。
艺术教学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件作品细微处的体会,通过交换感受的点滴小事,使我们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一个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于是具备了一种可以从事任何领域的素质,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文化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审美,最终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分享美。
每层都是一个主题
艺术教育的外延会更宽泛一些,既然是教育,那就要有育人的功能。
艺术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艺术的方法,更不仅仅是教会某种绘画技巧;首要目标是要让学生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逐渐掌握了适应这个社会的技能同时,又要具备批判精神。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
社会是最好的学校,无论何种教育,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要关注身边的事,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
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每个年级都有孩子们参与设计的吉祥物
全校孩子的一个个梦想,化身成了一双翅膀
马云说:“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艺术,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
这话说的有些绝对,但是并不是没有道理,也不是危言耸听。我是一名美术老师,同时也是两个女孩的爸爸,我也会思考以后孩子的未来,她们的职业和生活会是怎样。
社会发展的太快了,越来越多的岗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已经没有所谓的铁饭碗,可能稍不留神就会被淘汰,不打一声招呼的那种淘汰。
如果说现在要确定一种不能被取代的东西,那可能就是:艺术。
蔡元培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管艺术是否会被取代,如果我的孩子有了上面所说的能力,她会在这个社会立足的。
实际上,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是你对事物观察的角度,是你人生的广度。
和大家分享一个画家的故事,他是法国的一个画家,也是印象派的前驱;他就是弗雷德里克·巴齐耶。
巴齐耶,曾在古典主义格莱尔画室学习,在那里结识了同学莫奈、雷诺阿和西斯莱,他们组成了“四好友集团”,经常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写生。
巴齐耶成了比他大一岁的莫奈的最亲密朋友和崇拜者。这四人中,巴齐耶是公认的天赋最高的画家,而且他出身贵族,不需要为了生存而发愁。他从不保守,敢于探索自己的新艺术创作道路,尤其在风景画上他喜欢把人物置于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来描绘,使人物形象的轮廓更加清晰,可惜的是他没有等到印象派的兴起。
巴齐耶出于对共和国的热爱,在巴黎公社前就参加了保卫共和国的国民自卫军,1870年11月28日在对普鲁士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年轻的画家只有29岁。
每当看到巴齐耶的名字,我都会想起鲁迅。他们两个都是放弃了医学,一个拿起了画笔,另一个拿起了钢笔。两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改变。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他笔下塑造了无数活灵活现的形象,同时也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的地位。对于鲁迅我们是熟悉的。
巴齐耶不仅通过画笔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当国家需要有人冲锋陷阵的时候,他会义无反顾,哪怕真的会有去无回。显赫的家庭背景,卓越的经济条件,令人嫉妒的艺术天赋,英俊的外表,黄金一样的年龄;国家召唤,决然奔赴战场;这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大义。
如果他没有参加普法战争,可能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会超越莫奈,成为20世界以来最伟大的画派“印象派”的代表作家,世界艺术史上也会有他一席之地。只可惜现实只有结果,没有如果。
一步一个景,让每一个空间用艺术的方式去诉说
通过巴齐耶的故事,我得到了启发。无论是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你是出身拮据的寒门子弟,还是身份显赫的达官贵人。我们要通过各种教育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要有我们对社会各种现象的态度。
当你具备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你的知识也会不断丰富,你的羽翼也会日渐丰满。那么至于学历和金钱以及其他也是顺其自然会有的。
曾经有媒体和教育专家讽刺国内的艺术教育现状:唱的真高,画的真像。
我个人不能完全赞同这种说法,首先这应该不是教育家的全部言论,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其次,唱的高和画的像难道不好吗?这和具备高的艺术素养或有极高的创造力是不冲突的,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好像习惯把理想与现实对立,把考高分和素质高理解为鱼肉与熊掌,不可兼得。
从春秋时期的孔圣人到如今,教育经历了接近两千五百年的发展和进化了。
一代代人的智慧结晶,会让我们越来越好。科技的进步,效率的提高,信息的互通,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让我们对于现代教育是充满信心的。
焦虑的心情人人都有,特别是自己的孩子面临上学,升学,考学这些问题。如果焦虑有用,还要什么学校和老师啊。既然焦虑没有什么具体作用,那么让我们多交流,多学习,多耐心,多用心,一起去灌溉一颗颗种子。经过风吹雨打的同时,也磨练了意志和吸收了水分,静待花开。
最后再借用苏联货车司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
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