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普高&国际部携手,共同探究面向新时代的中西融合物理教学
来源:成都七中国际部
时间:2020-06-03
5月28日下午,成都七中高新校区子云书院3楼,一次特殊的公开课吸引了成都七中普高和国际部语文、英语、历史、化学、体育等各科目的老师前来观摩学习。成都七中执行校长史玉川评价这场课为:“这次探索是很有创意和意义的事情”。创意是说,学生的创意来自老师的创意,说它有意义在于,这次探索会推动老师专业成长,这是一剂催化剂。她还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说:“专业成长不是喊口号,需要载体。”
随着中西教学融合的深入发展,以及本土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在成都市教科院物理室的指导下,5月28日,成都七中普高和成都七中国际部携手探究面向新时代的中西融合课堂,以《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为课题,在子云书院举行了“高中物理中西融合教学研讨会暨同课异构公开课”。
课程背景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基础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力和创造力。这一理念是不分国界的,如何传递知识和如何高效有趣的传递知识一直是全人类共同探究的问题,以此契机,成都七中和成都七中国际部以《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节物理课携手探究中西方融合课堂。
课程目的
由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和文化的不同,在教育上有巨大的差异性,同时也存在着不完全性和局限性,本次课的重要目的在于寻找到中西方课堂和知识传授的差异性,找到不同方式的优点,探索能否去不足,把课堂优势双双结合,在探寻优质高效课堂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两节精彩的课程结束后,在杨俊老师的主持下,各位老师就中西物理教学的比较、中西融合教学的探究、对今后物理教学的借鉴意义进行了精彩而富有启发意义的探讨。
成都七中校长助理王雪梅:
“关于中西方融合,是知识的融合,中西方在汉语和外语上的融合,还是方法、技能亦或思想上的融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就课堂来说,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预设加生成。我想是生成性越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越强烈,这也是所有学科的课堂该思考的问题。”
成都七中国际部主任赵茸:
“和传统教育不同,外籍老师上课最大的特色是在实验、PBL 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面,Ben的很多课堂发生在户外,各位老师如果有细心留意会发现Ben有时会带着学生在食堂二楼做加速度的实验。国际部的教学上,不管是物理融合、数学融合,还是文综科目的融合,都是有教育方式和知识点的融合......非常感谢学校给予这次机会,国际部的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们,是非常珍惜这次机会的,希望未来其他学科的老师们,也有这样的机会得到展示、打磨和提点。”
成都七中高一备课组长、高三备课组长、蒋于佳老师、成都市教科院卢山老师分别就两节公开课的细节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有着30余年教学经验,曾派驻国际部的成都七中物理老师蒋于佳说:“国际部的学生都是要出国的,将来他的物理知识可能会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对于他在高中接受到的物理的思想,则可能会留下一辈子。”
卢山老师特别提到:
“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堂别开生面、精彩纷呈、中西融合的课堂,我受益匪浅。这样的课,特别是周老师和Ben 这种形式的中西联合授课,我也是第一次听。我和其他老师有共同的感受:对于同样的知识,西方的表述方式和国内是有区别的,这种表述更加准确、精准,更带有物理本质上的科学。作为中国老师,我们更熟悉自己的表述方式,更熟悉自己的教材,有时候会显得眼界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因此,这样的中西融合会使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只有老师的视野开阔了,老师教出来的学生 视野才会更加开阔,拥有更大的格局,这也更有利于我们的学生走向国际,走向未来更广阔的空间。”
讨论最后,杨俊老师总结:
“这只是物理学科的一次初步探索,我想,随着今后探索的深入,未来成都七中普高和国际部,以及这里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将发展的越来越好。”
除了精彩的探索和讨论,成都七中初中教研组组长陈艳梅老师也借本次公开课向外教Ben发出邀请,参与初中物理课题研究,探索初中物理的体验式教学。
对之后物理教学的意义
本次公开课让老师们进一步了解西方物理课堂的课程体系,学习并实践接轨国际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学习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的深刻性,物理概念的精准性,和对孩子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帮助老师们不断完善自己的物理课堂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谈课后感想: 国际部外教Ben
中西物理融合这门课是个很大的挑战。我和周老师在授课方式、语速上是不一样的,受时间的限制,很多东西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因此这次的课还有些许瑕疵。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很好,积极活跃,其中周老师做了很多付出。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希望未来和周老师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和磨合,为大家带来更加满意的课程。
谈课后感想:周勇老师
本次公开课让我收获满满,在这次我和Ben对于中西方物理融合课堂的探索中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将来的课堂教学中,将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挖掘学生最大的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热爱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同时在这次和Ben的交流和探讨让我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上了一个高度,附带还锻炼了我的英语交流能力,感谢Ben,感谢每一位帮助我的领导和朋友。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能和Ben合作探索,更多的机会参与和开展这样的中西方融合课堂,只有反复的尝试才能找到一条物理教学的全新之路,世间本没有路,因为走的多了,便成了路。
关于中西融合教育
中西融合的概念已进入中国多年,但什么是真正的中西融合,中西融合到底如何融合却值得细细探讨。中西融合不是语言和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模式、教育理念、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从2014年起成都七中国际部深入推进融合课程的改革,牵头研发基于中国会考科目和美国高中课程的融合式课程,改革成果“IHS课程”,即“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其核心理念是“融合”,坚持“国际课程本土化,本土课程国际化”,一方面延续和发扬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将二者的长处进行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学生特质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国际课程体系。
IHS课程包括多个方向的融合,如:学科内的融合、学科间的融合、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的融合。学科内的融合,即中美优势互补:中方课程和外方课程在同一学科内融合,主要解决中方教师和外方教师在同一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标高和教学方式上的一致性和延续性问题。
而学科间的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学习,学科间教师联合授课,最有名的当属国际部的生物&化学&数学融合课程——扎染,以及社会学(历史、地理和政治)、文科综合(会考科目)的融合研发。
在国际部的教室办公室里,我们也常常能看到中国籍和外国籍的老师一起备课,然后一起给学生上课,并且相互听课评课的场景。这样的中外课程对比研究,中外教师合作备课与教学,来源于学校贯彻始终的融合创新理念,也是学校软实力的一部分。
如需获取更多国际学校相关信息,可到本网站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