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威雅实验学校“教育者说” | 提到“寄宿”,为什么有些父母皱眉,有些父母憧憬?
来源:常州市武进区威雅实验学校
时间:2021-02-18
本文作者 袁博
威雅学校董事、副总裁
当我们谈到“寄宿”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家会想到什么?
从中文字面意义来看,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孩子寄放在学校里住宿,有点像是寄养在学校的感觉,在平时的上课、考试之余,学校主要负责的就是三餐一宿。
说实话,如果是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寄宿”,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是低龄段的孩子),甚至会产生一种“被父母抛弃”的联想。毕竟“寄养”这个词,本身的字面意义就有这样的指向;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也会觉得孩子平时住在学校,整个生活状况、生活条件肯定不如家里好,所以各种不放心,也会担心因为寄宿,平日里见不到孩子,亲子关系变得疏远。
当然,这样的寄宿,并不是我们今天想要讨论和倡导的寄宿。
好的寄宿背后
指向的是校园生活与校园关怀
如果我们去看寄宿的英文单词“boarding”,会发现和中文字面里的“寄”与“宿”还是有所区别的。它是一种更加广义的概念,远远超过了吃饭、住宿本身,指向的是学生所收获的完整校园生活体验以及校园关怀。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家长在谈起寄宿的时候会特别憧憬,他们联想到的是那些精英寄宿制的院校——
在美国,不论是总统家庭最爱的Sidwell Friends School、政要子女云集的Phillips Exeter Academy、富豪精英扎堆的Deerfield Academy,还是被称为“耶鲁预备校”的 Hotchkiss,都是寄宿学校;在瑞士,高端寄宿学校更是以高昂的学费和非富即贵的学生群体著称世界;英国的顶尖寄宿学校更为中国家长所熟知:伊顿公学、哈罗公学、温彻斯特公学......
在这样的寄宿学校,在教育设计层面一般被划分为两块:一块是学术(academic),另一块是关顾(pastoral),寄宿(boarding)更多地是属于关顾(pastoral)层面的,指向学生的关怀与关顾,指向整个学校的校园生活,这和我们传统概念中的“寄”与“宿”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认为,真正优质的寄宿,其实就是那些包含了从早到晚、提供完整校园生活体验的寄宿学校,在致力于孩子学术进步的同时,还关顾孩子的情感发展、人格培养、个性塑造等各个方面,在这样的教育环境,孩子的发展是多维度的,也是真正的“全人教育”蓬勃生长的土壤。
“关怀式与成长型”寄宿学校
从这些方面赋能孩子
是否让孩子寄宿,其实是需要父母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孩子的个体发展等因素深思熟虑后做出决定。但选择寄宿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节约孩子时间是所有类型的寄宿学校都会有的一个优点。孩子一天24小时的时间总量是固定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来往家庭与学校的通勤道路上,还不如拿这些时间来做更多有意义、有助于成长的事情。
其次,寄宿学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独立性。在家里,父母乃至老人可能帮孩子操办一切,叠被、洗衣、扫地......样样都不需要孩子自己动手;但在寄宿学校的大环境下,很多事情其实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安排、自己去完成的,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不愿意主动动手做家务、自动忽视“脏乱差”的孩子,和一个愿意“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创造整洁的孩子相比,肯定是后者在未来的求学和职业道路上,会得到更多的欣赏与尊重,并收获更多的机遇。这背后藏着一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很多家长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积极、不主动,但事实上,这些素养的培育是需要环境的。在寄宿学校,恰恰就有这样一个绝佳的教育环境_自己的事情一定是自己动手做的,并且同学之间都是这样,以上都是所有类型的寄宿学校,都会带来的最基本的好处。
如果我们把寄宿学校粗略地划分为“只管吃住”的学校,以及“关怀式与成长型”的学校。选择后者进行寄宿,其实还可以收获其他很多不一样的裨益。
在常州市武进区威雅公学实验学校的宿舍里
孩子们互相聊天谈心
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最喜欢的小熊
宿舍就是他们另外一个家
老师与孩子们同住一幢宿舍楼
随时可以交流
老师在宿舍内与孩子下棋
首先,在这样的学校,往往会把学生在学业以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给孩子找各种各样的机会,各种各样的场地,让他们尽量多多体验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我们相信,每个孩子是一定会有一项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当孩子找到自己的热爱的时候,对人生的态度就会完全不一样了,会因为热爱一件事,而变得更加积极、阳光;会因为热爱一件事,而去体会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经历成长。
在为孩子们提供资源与场地这个方面,学校是能起到一定的把关和筛选作用的,去集结最适合孩子发展的各项资源,给到他们最大的舞台;此外,学校在规划学生学业以外的时间的时候,是非常系统、成体系的,学生的校园生活会以一种丰富而完整的姿态徐徐展开,比如和你熟悉的同学、师长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参加一个大赛,甚至为了一项事业持续推进半年之久,这种连续性、整体感与完善的团队氛围,完全不是那种零散的课外兴趣班可以比拟的。
第二,在这样一个充实而丰富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的自我规划与时间管理能力也会有长足的进步。如果仅仅是那种“寄养式”的、只管三餐一宿的学校,学生其实很难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因为所有事情都被学校安排与规划好了。
但如果是“关怀式与成长型”的寄宿学校,我们会发现更多的时候是学生自己去自主构建、自主规划每天的时间与安排,几点到几点我是上数学课,几点到几点我要去琴房排练,几点到几点和小组同学讨论项目作业......这些细节都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的。当然,一开始进入这样的环境,学生可能会不太适应,但适应以后,便会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一种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素养。
第三,在“关怀式与成长型”的寄宿学校里,课外活动的教练、宿舍的管理者、学院院长等等,其实就是孩子们的授课老师。如果我是一个物理老师,我看到的孩子,一定不只是局限在物理好或不好,通过物理成绩来来判定这是一个“好”孩子还是一个“坏”孩子,而会看到一个完整的个体。
有些孩子可能一开始物理并不好,但可能在橄榄球方面很擅长,或者说个性非常阳光、乐于助人,或者说是一个很有领导力的孩子,所以在老师的眼里,会通过完整的校园生活体验,看到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仅仅用某一方面的成绩来给一个孩子定性。
在寄宿学校工作与生活的老师,往往不仅仅是在某一个学科有特长,一般至少还会在其他某些方面有所擅长。比如一个物理老师,就很有可能同时是一位足球教练,那么孩子就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老师除了教我物理,还和我一起踢足球,带我一起和参加比赛,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往往会超越一堂课形成的师生关系而变得更加紧密,又像是老师,又像是朋友。
而且,这些老师还是和学生一起住在宿舍楼里的,那么很可能上完一天课、踢完一场球,大家一起回到寝室,又能聚在一起聊个天、谈个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之间又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所以我们说“亦师、亦友、亦家长”,家长、朋友和老师的这三种关系其实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那么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这个老师就绝对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不敢去挑战,也不敢诉说真实的想法。反而是有任何的想法、碰到任何的困难,都愿意去找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觉得,我因为不想让我的老师失望,所以在其他方面也需要好好努力。一个物理不够好的孩子,有可能因为踢足球的时候,通过锻炼和努力获得了一些成绩,让他更加坚定了对自己的信心,让他发现自己也是通过努力达成一些成就的,从而会将这种心态移情到物理等其他学科上,通过不懈的学习与付出,收获学术上的进步与成长。
所以,我们又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世界闻名的寄宿学校这么好、这么让人向往?除了学术成绩上的出众,它们最厉害的地方其实就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花,当一个孩子内心的火花被点燃了,那么必将是势不可挡的,孩子一定会变得更优秀、更强大,虽然不一定在所有的领域都是最顶尖的,但在学术也好、音乐也好、运动也好、艺术也好,他肯定能发掘并发挥自己特别强的地方。因为这是他自己想要的,是他自己想去努力的方向,因此会抓紧一切的时间与机会去打磨自身,让自己变得更好。
好的寄宿
是对亲子关系的另一种“解放”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那些从未体会过寄宿生活的孩子,每天回到家,很可能面对的是这样的家庭生活_所有的家务,父母都包办了;然后父母还像直升机一样盯在孩子头上,这个不准做那个不准做......长此以往,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僵化,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的时候,矛盾会非常大;第二个坏处是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潜意识里面会觉得我做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父母支持、同意或指导的,一旦父母哪天不在身边,自己也会不敢做决定,不敢承担责任,陷入茫然无措的怪圈。
那么,好的寄宿,对于亲子关系的好处又是什么呢?
寄宿其实有多种多样的,有灵活式寄宿(Flexi Boarding),有几天在学校,有几天在家的;还有周中寄宿(Weekly Boarding),就是周中在学校,周末回家的;还有全寄宿(Full Boarding),就是一整周都在学校,周末也在学校,但当学校有固定假期的时候,就可以回家。
无论是这三种寄宿当中的任何一种,父母都不是每天都与孩子相处的。如果学校能够把学生的人格、行为习惯、情商等等培养好了,那么当孩子回到家,不管是隔了几天、几周甚至一个月,父母看到的都将是孩子有进步的地方;孩子也会因为在学校里学会了与同龄人以及师长不同的相处模式,变得更加懂得如何与家人相处。也正是因为双方不是时时能见上面,亲子之间也会更加珍惜在一起共度的家庭时光,所谓“距离产生美”嘛。
如此一来,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反而会变得更加融洽,甚至有很多从寄宿学校出来的孩子,青春期逆反的问题都不多见,正是因为对于一些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他们的问题早就在寄宿学校里、由专业的老师帮忙解决了。学校老师的经验肯定是会比家长丰富许多的,他们早就经历过成百上千的、不同孩子大大小小的状况了。那么当这些问题与摩擦在学校里都被处理好了,那么在家长能够与孩子见面、相处的时光,自然就会变得正向、积极许多。
我特别喜欢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的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那么,孩子们通过好的寄宿教育而养成的“背影”,相信也正是学校和家长都愿意看到的。
更多国际学校资讯,可进入本网站查看!